从勐海县出发,越过云雾缭绕的布朗山后,七弯八拐才到了曼囡村曼班三队。半山腰上,这个仅有17户59人的“直过民族”拉祜族村寨“一跃千年”,结束了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生活,打开了尘封的“山门”。
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脱贫帮扶中,这里已基本解决了基础设施差、群众缺粮的问题,但如何实现从“输血”帮扶到“造血”自助,夯实“短期能脱贫、长久能致富”的基础,彻底拔掉“穷根”呢?2016年,大益集团勐海茶厂积极响应“百企帮百村”精准扶贫行动,挂钩帮扶勐海县的曼班三队及旧过村委会。
“曼班三队虽在著名的茶区布朗山,却种不出好茶。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,他们也开垦种植了大量生态茶园,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,茶园产量低、毛茶质量差。”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执委会主任委员曾新生介绍,结合大益的自身优势,他们决定“扶贫先扶智”,以提高村民自身技能为突破口,好让他们依靠种茶就能致富。
2017年8月的一天,曼班三队22位村民走进了勐海茶厂,在参观了大益馆、生产车间、大益茶庭后,整洁的工厂、先进的设备、现代的制茶技术,以及优雅时尚的茶庭、香甜可口的茶饮、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他们大开眼界。村小组支部书记扎坎激动地说:“有大益的热情帮助,我们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。”除了让村民“见世面”,公司还向村民捐赠了18台割草机及杂草防护罩,并为他们开展了茶叶种植、茶园管理、茶叶加工等方面的培训,让他知道什么是好茶,怎样种好茶。
今年4月,勐海茶厂还为曼班三队建盖了茶叶初制所,现场教村民茶叶初制技术,并与原料供应商、曼囡村委会签订了干毛茶采购三方协议,明年计划收购毛茶5吨左右,并优先为曼班三队村民提供就业岗位。
而大益集团的另一挂钩扶贫点——旧过村委会有农户491户,全村共有茶园5567亩。由于长期缺少资金、劳动力等原因,自身发展动力不足,2014年全村还有一半农户处于贫困状态。
爱伲族村民桑梅原是寨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家里共有10口人,但老人需要看病,小孩又得上学,主要劳动力只有4人。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山区,交通不便,像桑梅这样的好多村民因茶叶找不到销路,都不愿种茶。为帮助村民们早日脱贫,勐海茶厂将该村纳入原料收购范围,组织村民们交流学习、培训毛茶加工技术。
“当时,桑梅一家最为积极,在学到技术后,组织家人、亲戚一起干,筹钱建了初制所,购置了1台杀青机、2台揉捻机,用机械制茶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。”曾新生说,村民们初制过的茶叶由勐海茶厂的原料供应商收购,保证了他们的毛茶销售渠道,稳定了其家庭经济来源。如今,旧过村委会的贫困户都脱了贫,过上了种茶致富的好日子。
因大益集团而种茶致富的,不仅只是曼班三队和旧过村委会两个村子。勐海县是知名的普洱茶产区,茶叶是其支柱产业,更是茶农脱贫致富的法宝,多年来,勐海茶厂这个“中华老字号”都积极投入资金技术,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,帮助茶农转变观念增强自身“造血”能力,走上致富道路,并以“农户+合作社+龙头企业”的发展模式,进一步提高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。
一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。大益集团旗下勐海茶厂改制13年来,其毛茶收购覆盖勐海全县,收购量占县内毛茶产量的一半以上。2004年至2017年,共收购毛茶115.5万吨,收购资金35.09亿元,惠及县内28万茶农。截至2017年,已累计从勐海县的2978户、116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,收购了总价1.3亿元的毛茶3861吨,带动4000余名贫困户靠种茶脱贫。
在“10•17”中国第5个扶贫日之际,勐海县成为我省首批退出的15个贫困县之一。当天,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被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“社会扶贫模范”。
“茶有大益,不仅在于能促进健康之益,还在于通过产业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,为群众谋利益。大益不仅是“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”,还是中国普洱茶第一品牌,理应积极践行大益“惜茶爱人”的核心价值观和“勇于承担”的企业精神,帮助茶农因茶不再贫穷,过上更美好的生活。”吴远之说。
记者 李莎